生存是需要理由的

作者:黎荔
生存是需要理由的
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 , 是20世纪破坏力最大的一次技术灾难 。 距核电站不到3公里 , 有一座小城叫普里皮亚季 , 是上世纪70年代专为核电站员工而建的城市 。 这座一度美丽的小城 , 在那场匆匆的大撤离之后 , 成为一座被遗弃的城市 。 即使是在未来2万年 , 这座城市依然不适合人类居住 。 然而 , 还是有一批城中的居民不顾辐射 , 回到他们位于切尔诺贝利隔离区的家中 , 他们宁愿死在这片被污染的土地上 。
如今普里皮亚季的太阳照常升起 , 在颓圮的篱笆和破旧的屋内 , 放射性物质极缓慢地走向半衰期 。 自然又重新占领了这座城市 , 破窗中长出了树 , 路缝里钻出了草 , 树林中遍布着浆果和蘑菇 , 在人去楼空的住所和建筑物里 , 人类曾有的生活迹象正在逐渐被侵蚀 。 而留下来的人们 , 顺应着命运 , 平静从容地活下去 , 慢慢走向无可逃避的死亡 。 他们并非不知道这里的危险 , 但选择居住于此 , 就有他们难以离开的理由 。 对于选择回来的人们来说 , 就算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 , 家就是家 。 而理由 , 似乎也没有必要为外人所理解 。 是什么支撑着留下来的人们活下去 , 即使面对巨大的挑战?在走和留之间 , 当他们作出了选择 , 一定给出了理由 。 而给出了理由 , 就是在为自己创造了意义 。
生存是需要理由的
【生存是需要理由的】切尔诺贝利留守者的景象 , 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境况 。 记得我曾在徒步秦岭的过程中 , 遇到一些居住于此的普通秦岭人家 。 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 , 许多秦岭人家已经搬出大山 , 只留下空荡荡的房子散落在深山沟谷之中 , 虽然也是一道独特风景 , 但到底少了些烟火气息 。 所以 , 走着走着 , 远远看到一座冒着袅袅炊烟的房舍时 , 是十分惊喜的 。 走近一看 , 搭起的木头棚子下 , 整整齐齐地码着劈好的柴 , 梁上晒着玉米棒子 , 房檐下的竹篮里是新采摘的菜蔬 , 门前散养着一群鸡、鸭、鹅 , 大狼狗冲陌生人汪汪地叫……目之所及 , 都是生动且鲜活的秦岭山居岁月 。
这里四面环山 , 周边没有邻居 , 房舍是秦岭山地的黄泥夯土墙、上覆黑瓦片 , 看起来风雨沧桑、年久月深 。 主人闻声走出来 , 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婆婆 , 她不善言辞 , 只是拿出大麻袋中的山核桃向我比划着 , 五元可以拿走这么一堆 。 在这老房子里生活着的人 , 他们的生活也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诗意、美好 , 更多的是清苦吧?但在山里人心中 , 日子就是日子 , 日子就要耐心过下去 。 他们经年累月的生活在这里 , 不愿意迁出秦岭深山 。 等我走远之后 。 回头看去 , 遮天蔽日的蓊郁密林 , 将这方小院包围在层层绿浪之中 , 再走远一点 , 群山连绵起伏 , 层峦叠嶂 , 将那户人家包围在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中 。
生存是需要理由的
我明白 , 生存经验迥异的人即使看到彼此 , 也很难理解彼此 。 因为我们每个人了解到的世界 , 终究只是眼之所见的那一小部分 。 唯一的解决方法 , 就是对那些我们自己不理解的事物 , 报以尊重之心 。 怎样去理解那些留在深山的山民?我想 , 人这种生物在一个地方生活的时间越长 , 肯定会越容易形成无法连根拔起、迁徙他处、也无法改变生活方式的顽强自我吧?

推荐阅读